「我一生裡,連五分鐘的平安也沒有經歷過」

羅興亞難民Gul一家四代都是無國籍人士,他們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渴望終有一天能夠重回緬甸。

90歲的Gul回顧她顛簸的一生,即使她的視野已經不再清晰,但是她依然記得不公義讓她一家承受的傷害。

 

 

她回顧顛沛流離的歲月,輕嘆:「我一生充滿了哀愁。」過去幾十年的壓迫和種族排斥,以及近年來的暴力迫害,令沒有公民身分的他們不得不逃離家鄉。在去年八月,有超過70萬像Gul一樣的羅興亞難民家庭從緬甸逃到孟加拉。

「我們失去了人身自由,也無法探望我們的鄰居,這種煎熬是難以承受的。」

在全球各國,超過一千萬人因沒有國籍,一生遭遇無數不公的事情。當中,羅興亞的無國籍者佔最多;他們幾代都在緬甸土生土長,對他們而言,除了這裡,沒有一處稱得上是家。

53歲的Oli是Gul的兒子,他跟母親一樣因沒有國籍,日常生活受到莫大影響。他們不能使用銀行存款,過著捉襟見紂的生活:「我們的收入連餬口都不夠,生活仿如行屍走肉。」

Mohammad在1991年逃到孟加拉,當時他還是一名小孩子。他渴望回到家鄉,為社會作出貢獻:「因為我沒有國籍,所以我不能參軍,也不能接受教育。我只想被視為國家的一分子,若我有這個機會,即使要我捨棄尊嚴,我也願意。」

Mohammad的妹夫Siddiq坐在他身旁,憶起他兒時想成為老師的夢想。但是因為他沒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這夢想只淪為空談:「我們不能到公立學校讀書,只能在雨季時在家接受短暫的教育。到了下一年,我已忘記我學了甚麼。我想有一份工作,我想當老師,但我可以嗎?」

Gul (90歲) 、Mohammad Siddiq (25歲) 、Mohammad Ayub (31歲) 、 Kismat Ara (3歲) 、Ayesha Begum (40歲) 和Oli Ahmed (53歲) 一家坐在孟加拉難民安置區的帳篷內

當村落遭到暴力襲擊時,難民們沒有權利尋求公義,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逃離家園。儘管緬甸和孟加拉雙方在去年十一月已簽訂難民自願歸國的同意書,而聯合國難民署最近亦與緬甸和羅興亞制定難民自願歸國的備忘錄和大綱,但是羅興亞難民的人權依然沒有得到保障。

「但願有一天會回復和平,我的公民權利會得到保障。」

Oli說:「我渴望得到公民權利,沒有公民權利我是不會回去家鄉的,它是和平、安全和教育的根本。」

Mohammad Ayubs認同道:「最重要的是,我們羅興亞人需要被認同是緬甸的一部分,我們才能恢復失去了的公民權利。」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